有人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也有人说“未曾躬耕于田垄,不懂稻穗香甜”。古往今来,对茶、咖啡、红酒保有深情的人,不可谓不多,人们以茶会友、以酒设宴、以咖啡开启新的一天,慢慢发展成自己一生的癖好,只是去产地寻踪的人并不多见。
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哥伦比亚咖啡博览会上,一名咖啡师在调制咖啡
但随着中国人消费力的提高,交通物流的便利,以及中外贸易协定的签订等,海外的优质产品已呈接踵而至的态势。
于是,巴西、哥伦比亚的咖啡,斯里兰卡的红茶,或者果香浓郁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如今,有人不远万里奔赴产地,来一场畅品,探一探种植基地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筛选出最中意的品种,最后通过竞拍获得国内代理资格;也有人拖家带口,只为身临其境,用视觉和味蕾探秘。
1
应斌(化名)在中国的主业就是咖啡品鉴师。年10月,他随公司同事一起开启了咖啡豆的寻踪之旅,从巴西到玻利维亚再到哥伦比亚,经历几十个小时的飞行,数小时山路的颠簸,终于得偿所愿,与那些曾让他们倍感“惊艳”的咖啡豆亲密接触。
最令应斌印象深刻的,并非世界年产量最大的咖啡豆生产国巴西,而是第一大水洗阿拉比卡生产国哥伦比亚。
应斌在他的游记里写道:“和巴西大规模的机械种植和采摘不同,哥伦比亚有数量巨大的小庄园,且面积大都在5公顷以下,靠人工生产。”
5月11日,在哥伦比亚桑图阿里奥,一名男子喝咖啡。新华社/法新
也因此,哥伦比亚别具特色的家庭庄园生产模式和品类丰富的咖啡豆深深吸引了应斌。起伏的地势、丰富的土壤资源和微气候环境,使得分布在三条科迪勒拉山脉之上的产区,盛产近百种不同风味的咖啡豆,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咖啡熟果可以采摘。其中,中国爱好者最熟悉的三个精品产区均位于山脉南部,分别是惠兰、娜玲珑和考卡。
在EIDiviso庄园,应斌看到那里的咖啡以粉波旁为主,咖啡树均种植于芭蕉树下,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庄园里还种了牛油果和火龙果等。在BuenaVista庄园,同样的间作农业模式也有充分体现,园主按照不同品种严格规划了种植区块,看上去管理得科学而精细。
如何确保咖啡豆的品质?应斌在庄园里亲身体会了选果的流程。种植区的工作人员从装满了咖啡樱桃的麻袋里随机抓取果实,铺满嵌着个孔的咖啡樱桃目数盘,以检测咖啡樱桃的目数合格比例。
再通过二次手选,剔除过熟的樱桃,以确保咖啡豆的品质稳定。在游记中,应斌写道:“最后的杯测结果是,这家庄园的咖啡特别甜!”
“要不是亲身体验,真的不知道原来自己对哥伦比亚咖啡有这么多误解,以为它们不如来自肯尼亚、巴拿马产区的豆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好豆子早就被美日欧的竞争对手们捷足先登了。”应斌感慨。
应斌和同事们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参加年的咖啡出口展。他们战胜了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对手,竞拍到了一种非常优秀的咖啡豆,这种豆子产自考卡种植区。而此次会展上哥伦比亚的咖啡豆标王,也被中国人收入囊中。
2
蓝兰(化名)则钟情于红茶,并一直在追随那些能保留“真味”的香茗。2年前,她和同好开启了斯里兰卡的寻茗之旅。
位于海拔~米的中高海拔茶区鲁拉孔德拉是锡兰红茶的起源地。
蓝兰眼前的一片片茶树,在雨后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绿得耀眼。茶树间亦种有颀长的林木,以遮蔽阳光、涵养水土。越往高山深处攀登,蓝兰一行越觉空气湿润温凉,沁人心脾,茶树便生长在那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地方。
资料图:一名来自斯里兰卡的姑娘(左)给前来参观的观众介绍斯里兰卡红茶。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鲁拉孔德拉茶厂的采茶工作有严格的流程——采茶工作多在中午前就要完成,送达厂内后立即摊平进行萎凋,干湿季节萎凋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待水分挥发近半时,又经平揉程序后,进入洛托凡机,半小时内经3次揉切、解块以及约20分钟的后段发酵,直到茶叶呈现紧致细碎程度,转成深褐颜色,之后以摄氏度高温烘干,再做筛滤、选别、分级,最终方才成为日常饮用的红茶之态。
“几年来,从美国、欧洲到日本,越来越多的茶农和茶商热衷于追求清雅高香之味,就连顶级红茶市场也亦步亦趋跟风转型。这令我越来越想念几百年前红茶的真味。”蓝兰说,斯里兰卡的寻踪之旅让她完整地实现了这一心愿,“和19、20世纪红茶自亚洲传入欧洲,并让王室、贵族乃至平民百姓均为之沉迷时一样,斯里兰卡红茶仍然是能让人平心静气、暖胃暖身的味道。”
3
如果说应斌和蓝兰开启的都是专业级产地寻踪之旅,那么想要探寻葡萄酒庄园的人们,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份好奇。
“听说品酒师能分辨出任意一支酒的产地和酿造时间,真有这么厉害?”“酿造葡萄酒的葡萄是不是特别难吃?”“为啥越贵的酒越涩?”“为什么《云中漫步》里的葡萄老藤那么珍贵?”??关于葡萄酒的问题真的太多了,不如来一次寻酒之旅吧!
随着年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日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