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娃,《浮光掠影II》,互动装置,年,图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数字化不仅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它通过其新型的传播形式,还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国思想家和建筑师保罗?维利里奥(PaulVirilio)对“疾速的终止”的反思和对未来展望时做出的预判日后都成为了事实。今天,当人们谈论起布鲁诺·拉图尔提出的后人类主义的时代时,那种把人和机器割裂开的二分法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
这种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由此产生了哪些新的主体性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经常能够预先作出判断并开展新的可能性的讨论,他们又是如何对这一无法倒转的发展趋势作出回应的呢?以上是当届广州三年展和两年前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举办的展览“全球”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主体性和所谓人类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刘娃,《浮光掠影II》,互动装置,年,图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王郁洋,《字典-光》,三维模型,透明树脂,cm×cm×cm,年,图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冯晨,《光的背面》控制器、舵机、铝制百叶窗,尺寸可变,年,特别鸣谢:胶囊上海(中国)
值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举办系列研讨会,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们邀请了本次三年展的策展人、理论家及艺术家共同参与讨论。当前的艺术实践将科学等其他领域纳入其中,变得愈加复杂,也经历着巨大的改变。此次讨论一方面将从哲学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审视,另一方面也会涉及艺术拓展这一问题。
对话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主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和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负责人和互动媒体设计与艺术专业副教授费俊之间展开。讨论的话题将涉及后人类主义以及艺术如何向其它学科领域敞开大门。此外,还将讨论无处不在的数字化为策展与艺术实践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数字化革命影响下的艺术关于广州三年展的系列研讨会时间:年3月25日,19:00-21:00地点: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研讨会嘉宾:菲利普·齐格勒(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费俊(中央美院副教授)主持: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语言:中德免费入场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更多精彩活动。
-延伸阅读-
叠加——数字时代的艺术文:菲利普·齐格勒
我们今天生活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许多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和人造的IT可处理数据世界中。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如今地球上有超过41亿人使用互联网,相当于世界人口的54%。其中超过7.72亿互联网用户—约占世界20%—居住在中国[1],这个数字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然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因地区而异。截至年底,超过75%的北京居民经常使用互联网。中国人平均每周在网上花费27个小时(相比之下,德国人只有17个小时);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数量增长迅猛,并且在年已经超过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的数量。移动购物和移动支付越来越受欢迎。今天,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引发的动荡,这种动荡自20世纪末以来给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呈指数级增长。在计算机时代的早期,计算机最初仅被视为孤立的运算设备。现代计算机的概念是基于阿兰·图灵年的开创性论文“可计算数字”。他在其中概述了一种他称之为“通用计算机”的设备,也称为“通用图灵机”,这种机器能够计算出可计算的所有东西。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台EDVAC机器,即最早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之一,由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开发问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经历了一次转型:计算机逐步接入互联网,个人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逐渐成为人际交流的媒介。自年到年间,互联网作为一种实验网络,仅服务于美国少数几个站点,仅能让少数科学家通过远程的方式克服运行程序的困难,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数百万台计算机的全球系统。[2]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博纳斯·李的万维网的发展以及初代浏览器,比如马赛克浏览器(Mosaic,)和网景浏览器(Netscape,)的普及,互联网成为连接全球数十亿人的大众媒体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这一发展导致许多经济领域走向现代化,新兴业务部门激增,并引发了通信行为和媒体使用方式的根本变革。自年以后,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西方国家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LinkedIn等社交网络和应用程序,或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