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是
由
一座
需要
围堵
的
绿
屋顶
文
陈染
·自由是一座需要围堵的绿屋顶
正如同另一种前进的方式是后退,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我的自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制,一个不会自制的人,便不会真正占有自由。它是一座无边而阴爽的屋顶,我用意志这双绿色的手臂构筑围墙和樊篱,思想的脚在这里走路或飞翔……
现在,我们先转移一下视角,换上另一页纸张,打印机依旧轻轻微微地吱吱叫着,顶棚外边的树叶依旧嘟嘟囔囔地飘着,不过我先得从自由这个敞亮的阔廊里退回到先前的窘况中--两个月前,我终于丢弃、或者说是失去了稳定的职业收入。这一方面,是宣告从此我将脱离往日那一种慵散从容的物质安宁;另一方面,是我终于获得了一座如我所期待的那样一个硕大的”绿屋顶”--自由,屋檐随意垂挂着星星,云彩像窗帘那样在风中休闲飞舞,雍容的时间在这个屋顶下漫无边际地游来往去。我没有在这里安装大门,因为我既不愿意锁在屋门里边,又不愿意锁在屋门外边……
单独地占有如上所说的这一种姗姗来迟的“大屋顶”,也许是过于奢侈,所以当我终于享有它的时候,上天要求我同时也必须伴随清贫。这如同当你推开自由这一扇大门的时候,你必须握住清贫这个把手一样自然而然。
这个心神自在然而物质窘困的境况,终于到来。这是被我自己推到面前来的又一个严峻的自我挑战。丢开优越的公职,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咎由自取的“殉道者”,强迫自己继续一种自讨苦吃的生活,完全是源于我对于人的内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殊爱好。它埋藏在文字的深处,因为我懂得交谈是没有结果的,哪怕是一种极其私人化的”恳谈会”。当语句从你的嘴唇中流出时,它已经游离了你原来的本意,或根本就悖弃了你的初衷,起码它无法涵盖你内心里复杂而敏感的意图的全部。交谈的局限在于它很难贴近这一微妙的分寸。只有当我把它付诸文字的时候,我才真正感觉良好。所以,这个自在而窘困的局面,我除了张开双臂,坚韧果断地迎接它,别无选择。 物质的清贫与紧迫,使人的思想敏觉而洞深;远离团体公众后的势单力孤,使个人的内心增长力量。我从来都这样以为。同时,一个自由的个体工作者,所面临的弊端,也许正是一个丧失自由的公职人员所渴求向往的。我为自己的选择,究寻一番之后,便安宁下来。
现在,真正进入一种自觉生活的时刻已经到来。脱离以往的职业生活所带来的半被动的惯性轨道,首先所面临的是心理和身体的松弛;其次,所面临的是意志力和创作力的衰退和殚竭。按照常规来说,平常的人会陷入这样一种窠臼。 那么,有意识地、自觉地避开这一规律,便是当务之急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当自由真的降临于你,你是否能够撑起这一份松散的、气流般轻飘的重压?!
至此,我们返回头去,换上先前的那一页纸张,打印机依旧自言自语地吱吱叫着,窗外依旧树叶飘着,夜晚依旧绵延着,我们回到先前的那一座需要我用意志的手臂构筑围墙和樊篱的“大屋顶”之下,再来拾起自由这个话题。
自由这个东西,我以为也许只能给予拥有足够意志和思想能力的人。对于一个生活的弱者,是不能让他承受自由的,因为这种无边无际丧失任何制约力量的东西,会把他完全地消融、吞没,闲得发疯的痛苦,使得这个绿色的大屋顶,不仅不能给予他阴爽的庇护,反而那屋顶会把他压垮、毁灭。
人体意义上的自由,我以为存在着三个层次:
一、个人行为的自由。
这是较为初级的一种自由。可怜的是,大多数人以为,获得了此一种自由,就是获得了全部要义的个人自由。克尔凯戈尔曾说到一类人:“几乎从未运用自己拥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去要求什么言论自由。”我以为克氏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倒是更具奥妙——有些人根本不思想,也就用不着去要思想的自由。
二、个人内心的自由。
比较上面的一种,它位于较高的一个层面上。但是,只有少数人拥有这个愿望和要求,因为更多的人已被麻木而拥挤的外部生活全部吞没。他与外部的距离越近,他留给自己内部的空间就越少,很多人甚至少得没留下一足之地,一线之隙,因而也就丧失了这个愿望和要求。但此一类人也易流于终日沉溺在一泻千里的冥想中,思想得越多,结果行为就越缓慢,以至于最后”深沉”得丧失了外部的行为能力。
三、最高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自由,应该属于那种懂得运用其内部的自由来驾驭或控制他的行为的人。
这也就是我所比喻的那一种有围墙的绿屋顶。一个个人,仅仅能冲破某种公众观念的围栏,拾起一个四周没有任何原则遮拦的绿屋顶,那还是不够的。捣毁围墙之后,再一次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之手围拢起栅栏的人,才真正能够拥有那大屋顶投射的绿意。所谓一个人就是一个秩序,我那间阿尔小屋旁边的一个邻人曾经这样对我说。这也是一种个人自由的境界。
关于更大范畴的国家和政治一类的自由,那是另外的问题。我喜欢
夜已经很深了,身后的玫瑰色灯光吸引着我到床上去,立刻倒下。我停住手,四下环视那被我写来写去的绿色大屋顶在哪儿,然而我没有找见。推开窗子,向远处眺望,仍然不见其踪影。但我知道,它就在看不见的四周弥漫,我不能说它在身体之内,也不能说它在身体的外部,它是一团气,浑然环绕着个人。
户外的秋风簇拥着耀眼的星星,它们像我的一个朋友对我真诚地低唱”你照亮我的心”那样,把光晕倾洒在我的窗台上。我转回身,把电脑打印机里的文字吱吱啦啦打印出来,如同展平一天的时光一般,我把字迹的褶皱展平,然后,把它扔到我那看不见的绿色大屋顶里去。
陈染,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北京。幼年学习音乐。年大学毕业。曾任大学教师,后到出版社工作。已出版小说专集《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离异的人》《无处告别》《陈染文集》6卷,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散文随笔集《声声断断》《断片残简》《谁掠夺了我们的脸》《流水不回头》,创作谈《不可言说》等多种专著。作品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英美德日意韩瑞均有出版和评介。《私人生活》(英文版长篇小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4出版。《私人生活》(日文版)日本庆应大学出版社年1月出版。《私人生活》(瑞典版)年出版。现已出版了近百万字文学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代表性作家。
李亚伟
卡夫卡
祝立根
张二棍
耶胡达·阿米亥
春树
池凌云
庞培
臧棣
许强
杨佳娴
老井
黄智扬
张万新
哑石
余怒
王家新
塔可夫斯基丁度·巴拉斯
波拉尼奥
江一郎
奥登
塞尔努达
高寒
商震
聂鲁达
阿多尼斯
欧阳江河
李南
帕斯捷尔纳克
张新泉
叶延滨
科恩
扎西才让
阿来
夏宇
顾城
潘洗尘
柏桦
尼采
安妮·塞克斯顿
吉狄马加
许赫
陈先发
代薇
特朗斯特罗姆
沃尔科特
安德拉德阿伦茨
张执浩
芒克
海上
黄灿然|于坚|阿尔维蒂|罗兹维克|林德纳
郑单衣
西川
杨炼
——回复以上关键字查看——
投稿回复:征稿函
订刊回复:征订函
购买杂志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