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灵与景日落四方入云涉水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SEE

灵与景:日落四方入云涉水

今天,是12月31日,年的最后一天。

总感觉年比往常都要短,但细细回忆下来,这一年经历的事好像又比以往都漫长。

我们总是嚷嚷着说要重启,但在吐槽调侃的同时,又一边在背后默默努力,发光发热着。

我们所在意的梦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在这特殊的一年,有着新的意味。

新冠疫情下,肆虐的病毒始终在暗处虎视眈眈,不知何时会再度降临?

市场寒冬中,那些奋力追梦的人,如何被行业的命运所波及?

突逢变故时,在绝望的境地里,如何获得突破的力量?

这些议题,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降临在每个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着截然不同生活的人们,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形成了精神上的共同体。

这是挑战,也是考验。

即便身处逆境之中,我们的心底仍有不可撼动的坚持,以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懈的战斗力,一路向前。

或许这些经历,这些坚守,这些拼搏,这些美好就是年的意义。

……

亦或许这场艺术展览,能够给你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思考。

一踏入四方,眼前便是位于展厅一层的“现实”空间。“时空/宇宙(Pacha)”系列壁画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基调,将印第安金字塔、印加十字等图像元素以一种打破等级和秩序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视觉化为一处虚构的、建筑空间化了的安第斯时空。

悬挂于壁画上的簇绒挂毯图案使用了色彩艳丽、具有宗教意义的三段式构图,以表明时空被分为了三种维度,即冥界、现实与天堂,与安第斯宇宙观中的“时空/宇宙(Pacha)”相呼应。

挂毯上绘着的美洲狮、秃鹰、安第斯星空、无限之门及印加十字等,是安第斯文化中的特殊图式,克劳迪娅将它们打乱重组,从而使其有了奇妙的邂逅,让安第斯式的繁复瑰丽变幻成独特的视觉迷宫,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且最原始的、物理的、形而上的美感。

沐浴在神秘且独具象征意义的光晕之中,运动着的广角镜头完整地拍摄下了缤纷浪漫的色彩,一切都在取景范围内。

安第斯人认为当下生活的世界与他们死去的祖先和守护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包含了生命力和精神力。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阶段。死者依旧可以继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可以与活着的人互动。

视觉意象和奇观景象,构成了它的戏剧张力,展现了安第斯宇宙观中的“时空/宇宙”。整个故事都存在于画面的细节之中,无需琐碎的注脚,便能深切体会其承载的过往历史与悲欢离合。

那些浓重的色彩和特殊的图式,弥漫着的神秘与忧伤,无形中构造了一种永恒,这种永恒湮灭了一切可感可知的情绪,无可言说。

此时,用诗人洛特雷阿蒙的一句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美像是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手术台上相遇。

在近距离的凝视中,遥远的记忆被唤醒,似乎能听到艺术家的心跳。

那些强烈的大色块在氤氲的氛围中,像是从画面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在《今日记起(去往拉巴斯的路)》中,米利亚姆抛弃了具象的事物,运用色彩赋予其内在的生命力,将隐秘的情感转化成可读的图像语言。

悬挂于白墙之上的画布中,南美洲的夏日展开它所有的壮丽,大海扬起悠长的波浪涌向岸边,又从岸边泛着银光地返回自身。即使在画中的夜晚,这辉煌也并未结束。色彩的丰富性犹如交响乐般层次丰富,已经远超感官上的体验,她的色彩,并非色彩本身,而是她整个精神世界的投射。

回忆的姿态已经预先在腔调中刻入了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距离。它直接地呈示于我们面前,让我们目击当下,去遥想过去发生的往事,一种时间距离所产生的情愫力量已经悄然发生作用。

回忆总是饱藏着温度。就像普鲁斯特的“追忆”,是重新去寻回逝去的时光。吉光片羽难以被客观地呈现,因而寻回是对记忆进行的重新创造,甚至可以是以虚构的方式去创造记忆本身,并赋予记忆不曾有过的情绪。

梦境与现实不停地转化与更迭着,深埋于潜意识中的,那些不曾被近观和解读的情愫与感知仿佛得到了更具体与更浓烈的表达。绘画是某种意义上的私密之地,米利亚姆用色彩屏蔽掉了许多纷杂,只留有一个通道可以进入。

这个通道,就是情感。

在四方当代的负一层,是克劳迪娅设想的“冥界”。

一望无尽的景色、反复明灭的光影充满屏幕,就像电影中的大特写镜头一样详尽。烈日、迷雾、低光圈,画面看似一场梦境,柔和的光线穿过朦胧的大地,优雅的呈现其古典魅力,并赋予了影之诗的个性特征。

这是克劳迪娅于年创造的影像作品《我会活得比你久》。影片以主人公独白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三段“人生”经历。首先是作为一名在莫切文明(公元2-8世纪在秘鲁北部兴盛)中被献祭的人,然后在一件陶罐中得以重生,灵魂以另一种形式的“囚禁”在博物馆中被展示、被观赏。最后在克劳迪娅的艺术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以不同的形式在自然万物中呈现。

正如艺术家在整个展览中强调的“帕查库提”(一种安第斯的时空观,意味着永恒的生死轮回)。这是对人类生命和社会的冥想,不纯粹是为了展示美,使人感受到宏大而肃穆。

影像只拥有时长而不是时间,它们是影像、时间和运动之外的影像,一种视觉说明书。而超越时间和空间,能让人独立于世界之外去思考、去感受,才是其影像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参与其中。

我们所捕捉到的一切都是事实,穿透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艺术,遍布世间各地。

在四方当代回形走廊的尽头,是正对南京城城际线的一个观景台。克劳迪娅的装置作品《创造者》被静置于一角,代表着艺术家的第三个“帕查库提”(Pachacuti,时空/宇宙),即“天堂”。

陶器、荆棘丛、冷兵器被半埋在泥土沙砾之中,如同刚刚被发掘的考古文物一般。

“厚重”的异域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失落的文明遗址或是恒河边的日落景象,一下子就将时空拉得很远、很远。

拉长的拱廊暗影如幽灵一般,长长地拖在地面上,连同旁边的各类尖状物,使幽静的空间变得离奇、诡谲。好像是梦中的诡异片段,而非现实世界。

朝圣者的脚步没有停下,正步入这场未知中。

这是一种熟悉的疏离感,与现代社会忙碌的城市人极为相似——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生活在熟悉的都市中,偶然间回头张望,却发现一切如此陌生。

也许,城市并非建立在房屋、广场、林荫大道、公园、宽阔的街道上,而是在这些埋在泥土里的脸上,它们像灯一样闪亮。在四下无人的夜里,用一簇簇火花修补着断壁残垣。

看似是一堆被暴力摧毁的文明瓦砾,却也是其重获新生前的最后一瞬。

作品所生发的文化意象和理想与米利亚姆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愿景遥相呼应。她们跳脱出“个人”的视野,积极地对现实社会中的战争、暴力、创伤及社会冲突进行充满张力的回应。这既是对客体事物的再现,也是对心中之物的复观。

克劳迪娅在一种符号化、编码化的事物呈现格式下隐藏着不同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米利亚姆则摒弃了传统的分类和对立,创造一些乍看之下无法辨认的暧昧意象,以此拓展我们原本以人类为中心的想象力局限,去寻找一种更为辽阔宏大的文化意义。

它们不是迷宫、寻宝故事,甚至没有现成的钥匙或密语,让我们简单、快速、直接进入它们的世界。然而,常常是这样的艺术,才能够丰富我们的生命经历、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它们可以是歌、是诗、是画、是舞、是戏,是灵魂的自讼,是哲人的随笔亦或是思想者的图绘。它们不仅需要用眼睛观看、用身体的感官感知,更需要用心去“读”,去体悟。

在此次展览中,“物”的身份与“心”的状态在互相摸索,既呈现为一种美学结果,也呈现为一种探索路径。让观者得以认识到,“物”早已不是那种静置的、消极的客体,今天的“物”是积极的、流动的。“物”交织成了一个看不见边际的系统,也连成了一个漫无边际的光谱。“物”既是迷宫,也是谜语,既让人沉溺,也让人惊奇。

而艺术,始终作为观察者,也作为参与者,真正起着欣赏自然万物的作用。它旨在传达的唯一含义,是它捕捉到的美丽,而美背后的含义是“美”本身。

·

展览文章:赵昕视频摄像:周海军视频剪辑:于乐版式设计:刘明轩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ctsqujiang.net/lsdl/5929.html


当前时间: